舒城兰花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明末清初。外形条索细卷呈弯钩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锋显露;内质香气成兰花香型,鲜爽持久,味道甘醇,汤色嫩绿明净,叶底匀整,呈黄绿色,属绿茶类。
1980年代舒城县在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发了白霜(桑)雾毫,皖西早花,1987年双双评为安徽名茶。从此,构成了舒城(小)兰花茶产品系列。白霜雾毫成品茶分、1级、2级。鲜叶标准为1芽1叶占85%以上;小兰花鲜叶标准为1芽2、3叶,大兰花为1芽4、5叶。
岳西县与舒城晓天毗连的头陀、主簿等地,在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创制出“岳西翠兰”。其鲜叶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先用竹帚翻炒杀青,继而用手工整形,再用炭火焙干。外形较兰花茶稍直,自然舒展,质量优异,风格上也有独一无二之处。1985年加入南京全国名茶评比,被正式定为优质名茶。
制作办法
兰花茶初制技术分杀青、初烘、足烘三道工序.
采摘:从谷雨前后开园,一芽二、三叶制小兰花茶,一芽三、四叶制大兰花茶。采回的鲜叶晾干表面水后,及时付制,力求现采现制。
工艺:分杀青、初烘、足宽余三道工序。
杀青:杀青用斜锅,二口或三口一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丝帚分大、中、小三种,大帚竹丝较粗硬,小帚竹丝较细软,竹丝和把柄各长尺余,径粗三、五寸,依鲜叶老嫩程度差异而选用。杀青温度,口锅底见微红,其余锅温顺次下降。投叶量100~150克,不得超过250克。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动作先慢后快。待叶质柔软时,改用“紧把”,将叶子旋入竹丝之间,起揉条作用。“紧把”和“松把”联合,叶子在竹丝帚内吞吐,即“紧把”揉、“松把”透。两种炒法巧妙联合起来,使叶子既搓卷成条,又保持翠绿色泽,香味鲜爽。杀青用三口锅,要求“一锅炒瘪、二锅炒熟、三锅炒细成条”。杀青若分二口锅,则要求锅炒的时间适当延长,以提升/增加进度一致,作业协调。杀青适度后,出锅上烘。
初烘与足烘:初烘温度高,投叶量少,足烘温度低,而投叶量多。边烘边翻,轻翻勤翻,避免断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后,摊凉拣剔后,进行足烘,足干后即装桶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