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明
名史--名人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朝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国家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优先段话.
古代很多诗词中,有许多是赞美六安茶的。其中两首为闻名,一是明朝三位名人李东阳、萧显、李士实联手写了七律赞六安瓜片:"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二是清朝霍山县令王毗翁写霍山黄芽的:"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须采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历史传说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二:
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翼而飞,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封翅"(意为峰翅)。此举又启示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离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籽,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叹。此时,瓜片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赢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步进步成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国家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备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明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单独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只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历史沿革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依据六安史志记录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化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四周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资历每月享用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
老一辈家对六安瓜片多有情钟,一代伟人与叶挺将军曾有一段与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缘。
建国后,六安瓜片不断被军委作为特贡茶。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访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品礼茶馈赠,促成了中美关系的进步,被传为佳话。"六安瓜片"不愧为六安人民可贵的历史文明遗产。
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以试点的形式,进行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的工作,以独山镇冷水冲、磨剑冲、柳树冲三村作为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