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爿馄饨,国家上海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称法。上海馄饨摊较早可追溯到清末期间,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上海非常常见。可见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称为“柴爿馄饨”。
通常以扁担或黄鱼车摆卖,一头是炉灶,以旧木爿竹爿作燃料,另一头是货物架,三四格抽屉是摊主的操作台,区别放置调料、馄饨皮、菜肉馅、碗、调羹;再放置多只板凳及餐桌,供客户餐桌椅。
柴爿馄饨也卖面条;也可将馄饨与面条放在一个碗里成馄饨面。柴爿馄饨价廉物美、设摊灵活,可以避开执法人员的查卫生证手续,但因而也存在着卫生情况差,食材无奈确保品质等问题
这是旧上海街头常见的小吃摊。营业时间极长,深更半夜,还可以见他们打着竹板的叫卖声。因用木柴烧火,又主要是卖馄饨,所以称为"柴爿馄饨"。它价廉物美。受老百姓所欢迎。这种馄饨摊(担),岂但发售馄饨,也卖面条;应客户需求,可以馄饨,面条煮后放在一个碗里,称为"馄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