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生豆的营养面,还有烘焙的特性,探讨应执行高萃取率还是低萃取率的冲煮框架。
PART 01
烘豆与冲煮关系-饕选胡元正的提醒
这周,饕选胡元正老师飞往米兰,担任2022年世界咖啡烘焙赛的评审工作。
当他从东京机场候机楼预备登机时,他特别发了一篇文,提醒手冲社团成员,要思考烘焙中风味特性还有萃取特性,如何影响我们的萃取模式。
胡元正老师的全文,是这样说的:
与烘豆师一起细细杯测之后,再反复看其烘焙曲线的关键特征,大致就决定了其风味特性与萃取特性。
这时候回头看萃取模式的形成原因,就非常地清楚了
这豆子是高酸低酸?
风味强度如何?
触感结构又是如何?
加上先天这豆子是好萃的还是难萃的?
这些,决定了萃取架构是要多水还是少水?要多次注水还是一次到底?
至于磨豆机的研磨特性,就主要靠水温、搅动以及粒径分布等等来调整。
所以冲煮流派的形成,往往跟烘焙惯性有关。
一旦烘焙开始针对生豆特性修改曲线,甚至针对想表现的重点,去选择烘焙段落的升温速度时,冲煮自然应该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烘豆与冲煮两者主从关系的互动,不是谁永远为主。
建议消费者还是采取较为开放的态度,先理解烘豆者的冲煮建议,再融合自己现有条件的想法,这样一定会乐趣多多。
PART 02
生豆的营养与风味特性
判断冲煮的时候,你曾经动念想起去检查豆袋信息,判断咖啡生长的海拔高吗?
咖啡是农产品,受到生长环境的条件影响,深深左右了它的风味表现。
近期屡有机会,跟在胡元正老师身边学习杯测。胡老师经常提醒杯测者,要留心”生豆生长环境”对咖啡的影响。
举例,胡老师曾屡次提到,秘鲁这个产区,经常出现咖啡营养不良的问题。
究其原因,可能与当地农业知识普及率不高,咖啡园施肥管理能力不彰,影响所及,就是咖啡生豆常见有营养积累不足的问题。影响了风味的强度不足与醣份的缺少。
除此之外,胡老师也提到海拔高度对生豆营养积累的表现。
例如,胡老师说同样是瑰夏的品种,如果是水洗,那么它的风味表现,真的很看咖啡园的土壤养分,以及生长的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
愈高海拔,或是营养照顾较好的产区,瑰夏豆先天体感薄弱的问题,才比较有机会改善。
如果瑰夏豆来自土壤贫瘠的地区,那么醣分不足就是很常见的问题。
这样的瑰夏喝起来是虚虚空空的,香气强度不足,烘豆师也不太容易用烘焙甜去弥补。
因为如果烘焙的规划用甜香补足甜度,花香可能因此消失,所以烘豆师陷入两难。
若遇到营养不足的咖啡,烘豆师巧妇难为无米炊,那手冲者遇到这样的营养不良豆,又该怎样进行冲煮的对应,利用冲法来扬长补短呢?
PART 03
烘焙影响的冲煮规划
一包咖啡的冲煮目标,可以从烘焙品鉴的角度先来理解。
从烘焙赛的评分来说,香气(干香/湿香/余韵),酸感,甜感,体感,是几个独立的评分项目。
还有一个评分项目是平衡性,也就是前面几个独立项目的加总,针对整体的印象感受给予评分。
下表就是美国烘豆赛的评分表格。
就烘豆来说,酸甜的发展,香气的侧重比例,体感的呈现,在烘焙时都有一个规划,也对咖啡的风味特性给予一个定论。
而冲煮者呢,就是要理解这些烘焙端决定的风味特性还有萃取特性,然后斟酌一个冲煮方案,来合宜的萃取出这一包咖啡的最佳风味。
金杯中的浓度与萃取率,和我们冲煮者所理解的烘焙端信息非常有关系。这是为何金杯的浓度与萃取率,会是一个范围值,而非一个固定数值。
因为每一包咖啡的状况不太一样,金杯的范围,不仅仅反映了消费者的口感喜好,也同时呈现了不同生豆条件与烘焙条件,对冲煮带来的影响力。
并不是每一包咖啡,都应该使用相同的浓度或是粉水比,或是采用同样萃取率的设定。
我们对浓度或是萃取率的规划,与烘焙者所决定的风味特性,有很大关联度。以下试举一些例子,解释这个关联性。
PART 04
适合用高浓低萃手法的咖啡
滴滤式咖啡与浸泡式咖啡有一个不同,那就是萃取率是跟随着时间而下降的。
愈前面冲煮流出的咖啡液体,浓度愈高。且这些浓度,往往与酸香甜感的风味物质有关。
冲煮后段所萃取的,则往往是与体感或触感等大分子溶出物质有关。
因此2016年世界冲煮赛冠军选手的粕谷哲,才会利用这个特性,提出他的四六冲煮法。
也就是把握住前面高浓度的40%萃取时间点,去调整酸甜的风味拿捏比例。
至于冲煮上常常听到的高浓低萃法,其原理就是就是在整个冲煮的设计中,截断后段与体感口感有关的萃取物,提早结束萃取。
高浓低萃有几种做法:
一种是直接降低粉水比,例如,从粉水比1:15,直接改为1:12。
另一种是提早截流,也就是一样是粉水比1:15,但是在注水完成之后,不等流干就中止萃取。
两者造成的结果都会是偏向低萃取,但是风味表现的特性会不太一样。
有何不同,大家可以自己尝试看看。但是先讲讲,哪些咖啡合适高浓低萃法。
✅
营养不良的咖啡
我们喝的是咖啡的风味,风味是咖啡树在成长过程中,积累在豆子中的物质。
营养愈好的咖啡果实,风味物质积累得多,咖啡种子的密度较高,也较重。
一株咖啡树若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壤,或是施肥不够营养较差的地方,或是农场种植了吃肥较多的品种(通常是那些生产力比较高的品种),但田间管理的用肥没有确实执行,那样长成的咖啡果实营养就会不够。
营养不好的咖啡,它的”可溶解性风味物质”偏低,这类豆子的萃取率,其实不用太多(因为没有啥好东西可以萃取),自然就是提早结束萃取为宜啰!
✅
余韵不长的咖啡
余韵则牵涉到烘豆师的选择了,香气,甜感,余韵都是一个杠杆平衡,偏重了这个,就会轻了那个。
不知你是否听过人说,高浓低萃法咖啡的最大问题,就是会余韵短。
换句话思考,如果一包咖啡本来就余韵短,你还需要去考虑萃取到让余韵可以发挥吗?
所以杯测,是建议对陌生咖啡冲煮前的一种判断检视手法,如何进行冲煮前杯测,之前我们已介绍过(请参阅此文手冲|观察素颜咖啡,拟定风味化妆计划),就里就不再赘述
此处只提醒小伙伴,如果你杯测中发现咖啡的余韵很短,那就大可以放心采用高浓低萃法了,因为反正不会损失到余韵啊!
✅
膨胀率高的咖啡
咖啡因为天生生豆上密度的差异,烘焙给热的差异,会造成咖啡的膨胀率不太一样。
生豆因为加热手法的不同,影响它的膨胀率。
膨胀愈大的咖啡,代表一件事,它的吸水性更好,它可萃物质,在冲煮前期的萃取量会快速增加,换句话说,咖啡液浓度在一开始,追高的速度就加快了。
严格来说,遇到膨胀大的咖啡,从时间来看,其实就算提早结束萃取,萃取率可能也不低的,因为这类咖啡风味物质的总量,可能与膨胀小的咖啡一样,但是它的萃取速度是加快进行的。
膨胀率高的咖啡,风味物质在萃取前期溶出的总量,会比膨胀率低的咖啡多很多。
所以当你提早结束萃取时(感觉上好像是高浓低萃的手法),但其实可能不是低萃,只是刚刚好而已。
PART 05
适合用高萃取率的咖啡
那反过来说,哪些咖啡合适使用高粉水比的高萃取率呢?其实就刚好会跟前面的高浓低萃咖啡特质相反啰!
✅
营养好的咖啡
✅
余韵长的咖啡
✅
膨胀低的咖啡
因为营养太好了,如果你不多萃一点,只把一半的风味物质萃取出来,岂不是很浪费豆子吗?
因为余韵够长,你太早结束萃取,影响余韵表现的后段风味萃出少,就被浪费了。
因为密度太高又不吸水,你不用方法多过水几次,增加粉水接触时间,怎有办法把藏在豆内的物质扩散出来呢?
然后之前我曾撰文提醒过的,花香这类风味物质,就是需要高萃低浓才容易被感知。(花香咖啡萃取法请参考此文手冲|爱喝花香,用高萃取率的浸泡式冲煮较易成功)
所以,你说冲煮与烘焙有没有关系?显然是很有关系的。
我们对冲煮的规划,一定要学习花点心思,往烘豆端的设计理念去理解,那些需要知道的信息,绝不仅仅是豆袋上风味描述,可以透露的。
这些对烘焙手法的判断,如果你没有烘豆师可以询问,那就是自己在家执行冲煮前杯测判断啰。
冲煮与烘焙是一个系统论,我们不要拿到豆子闷头狂冲,多学习判断烘焙的特性与风味特性,对增加我们冲煮构思会有一定帮助的,与大家共勉之!
加盟咨询电话:4000-16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