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相起源于荆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方言“伙锅”。话说在三国期间赫赫有名的诸葛亮四岁那年,迸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一时间,群雄争霸,天下大乱。诸葛亮尽管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曾任东汉朝廷的司隶校尉,相当于京都警备司令;父亲曾任泰山郡郡丞,相当于泰山市政府办公厅秘书长)无法生逢末世,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公元196年,少年诸葛亮随叔父流浪到荆州襄阳,过起了晴耕雨读的生活。
因为家境没落,几乎沦为自耕农,使诸葛亮有机会接触“火锅”这种布衣食品。荆州名士徐庶向刘备极力选择年仅二十七岁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之际,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天寒地冻。用餐之时,饭菜易冷,聪明的诸葛亮就对大杂烩的“伙锅”进行了 次改进。他应用炭火,在“伙锅”下面连续性供热,让汤水不断处于滚沸状态,这样,直到酒足饭饱,也能吃到又热又鲜的菜肴,特别适合于把酒论英雄。“伙锅”就这样成了“火锅”。
在蜀军作战中,“火锅”还有一种特殊的用处。就餐时,它是炊具;夜间若有险情则敲击示警。亦锅亦鼓,一物多用。至今在成都武侯祠中,还保存三面“诸葛铜鼓”,也就是当年行军中用过的“火锅”。诸葛亮去世后,黎民百姓十分怀念他。为了留念这位丞相对火锅的挺大奉献,有些地方还管“火锅”称之为“丞相锅”。辣丞相老火锅,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