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摔面作为胶东地方小吃,其文明内涵极为丰富,在 “面”食系列中是一枝独秀,具备独一无二的饮食文明和制作工艺。手工制作、肉烂汤鲜、面质精细、快捷方便,这是“胶东摔面”的主要特点。吃起来清淡、爽口、实惠、价廉,并且拉、抻、摔起来风情万象,令无论是口味的人或者是路过的人,均感到奇妙无比,不堪设想。把它视为面食艺术的造型扮演,实不为过。 “摔面”巨大了一个“摔”字,用摔代替了“揉”,使做出来的面更有韧性,口感也更好。调好面以后,在面板上摔的过程中,必定要用好力道,要“摔”得恰到益处,使“摔”好了的面有筋有骨,软硬适宜,这样才能抻出高品质的面条。 一张面案、一个大笸箩、一个面盆、一个锅灶、一口锅、一把笊篱,一碗面,一辈子。这就是摔面师傅的真实写照。 它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已经成为胶东地区的一种具备独一无二文明底蕴的地方小吃。
有一年,朝廷刑部的一位官员来胶东办案路过郭城。时值中午,这位官员及两名随从走得又饥又渴,就进了于昌的面汤馆,每人要了两大碗面条。吃完了面条,三人赞不绝口,都说面条岂但好吃,并且品尝独一无二。那位官员不相信在这乡村僻壤能有人做出如此美食,就把于昌叫了过来,问此面叫什么名字。于昌基本就没给本人的面起名,哪里答得上来,就随口说了一句:“叫拉面。”那位官员一想,说:“错误,拉面我见过,也吃过,滋味和口感都错误。”看完面条整个制作过程后,那位官员哈哈大笑,对于昌说:“你这哪里是拉面,精确地说你这是摔面。”并倡议于昌把“面汤馆”改成“郭城摔面馆”。从此“郭城摔面”不翼而飞,誉满天下。
为了把摔面发扬光大,“郭城摔面”渐渐演化成“胶东摔面”,成了非物质文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