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豆,是商周期间的一种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礼器,多用青铜、陶瓦所制。而陶豆是所能见到的较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呈*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追溯豆灯的历史,去理解“镫”字的产生,咱们就不能不看到咱们的祖先在发明光明的同时,为灯具命名的思维性与发明性。灯是从豆演化而来一个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个把手支撑,简单的造型,粗糙的工艺,放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件不值钱的陶器,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在“万家灯馆”主人卿烈军眼里,这不过一件宝贝。
“这是春秋战国期间的‘豆’,算是灯的前身了。”卿烈军一边把玩着,一边解释。 在石器时代,人们懂得了应用火,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人们早在殷商期间,就会应用松脂火把照明。
到了周朝期间,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应用,为油灯灯具的呈现发明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油灯灯具开始呈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按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态制成。当时人类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化而来的。古籍中有记录: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诸多古装电视剧中,呈现的照明工具就是豆。“应该是有青铜器的豆,但我还没有看到过。青铜器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意味。老卿研究以为,当时用青铜器做照明工具应该是才享有的权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普通百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