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塔膏药的秘方,至今相传十四代,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开创人明时通年轻时对医道颇感兴致,尤其擅长按摩,对中医经络理论亦略知一二。当时,村里有一位鳏居老人,懂中医中药,晚年家境贫寒。时有助于润肠通便主动前去照料老人,他看到时通为人厚道善良,临终前,便把他保存多年的接骨膏秘方传予时通。老人谢世后,时通不满足于现有的自有工艺,在原有药味的基础上多方拜师求教,大量搜集民间土单验方,刻苦钻研,重复试验,积40年之心血,终于摸索出一个接骨续筋的经验自有工艺。
传承进步
因为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此方从一代起,就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长子,不传次子,有时宁可传给儿媳妇,也不传给亲闺女。所以,从明时通开始,直至第九代的明永仁,皆为单传。至民国20年前后,明永仁才将此秘方传给他的三个儿子明全秀(早逝)、明全富、明全有。从清顺治年间明时通始至清末的九代人中,虽已把握此方,代代相传,但并不以此为生。但凡本村本乡的骨伤患者找上门来,就用本人亲手熬制的膏药义务为患者治病。民国初年,熬膏技术和治理技术超过了前几代人。延津、原阳、封丘、卫辉、彰德等地前来就诊者日多。明家从此舍医不舍药。新国家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明家父子承继秘方,专攻正骨熬膏技术。1955年成立卫生所,1959年成立结合诊所,1968年成立大队合作缓解卫生室,后改为黄塔寺正骨专科。
1983年6月,黄塔膏药的第十代传人明全富、明全有自筹资金创办滑县黄塔寺正骨医院。数年间,平均每天看诊骨伤患者50人左右。至1987年底,先后接收看诊来自黑龙江、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山东、上海等地的骨伤患者近八万人次。治好率98%以上,率。患者赠送的锦旗、匾额有三百面(块)之多。其事迹先后在《健康报》、《濮阳日报》、《安阳日报》、《新乡晚报》、《中州今古》等报刊上予以报道。鉴于"黄塔膏药"的巨大效果和合格名誉,河南省政府于2009年将黄塔膏药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