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措施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物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物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发明出具备必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减少可雕性物质物料,塑则堆增可塑物质性物料来达到艺术发明的目标。
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常见的品种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国家微观雕刻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期间的甲骨文中,就呈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国家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刻艺术产生和进步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物料之后,寿山石的微刻艺术便开始呈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本人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轻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观雕刻行业的运用,微观雕刻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
20世纪80年代,所呈现的微画雕便是微观雕刻艺术进步的一个方面,如初山微画雕流派等等。微刻文字也越来越考究书法效果,受人瞩目的有"怀禅八大刻"等。
以郭月明教师为例,四川省屏山县人。结合国教科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国家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声誉教授",三希堂侯明明艺术馆"副馆长",国际羲之书画院"声誉院长",攀枝花市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攀枝花市硬笔书法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硬笔书画报常务副主编、国家诗酒联谊会诗书画院副院长。
郭月明从小喜好习书、绘画、弄琴,对传统民族文明有浓烈的兴致。 1966 年, 20 岁的郭月明,避开尘世的喧嚣,开始沉醉于传容文明艺术之中,系统地研习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技艺。他博采众家之长,兼蓄各体之韵,从而构成本人"沉着钢动,衣冠楚楚,森严之态,咄咄逼人"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