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差异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录音乐的一种办法。广州市五线谱时装设计有限公司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现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
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呈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首次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渐进步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应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方法,使音高的记录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开创。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应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呈现,到17世纪逐渐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纳;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璜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国家,较早见于文字记录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国家逐渐流传和应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创办而有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