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领域是我过的一个传统领域,制皮革业在我国有了悠久的历史,因而皮革领域是很有前景的产业,下面通过柯工开办新永和制革厂的经历,为你展现皮革业的潜力。
一身洗得有些发旧的工作服,身形略显薄弱却透着几分精干,谈笑间尽显儒雅,言谈中透着挚诚——他就是来自台湾时任浙江富邦集团有限公司牛皮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柯俊雄先生。印象中,作为一位具备资深制革背景的技术前辈,应该是深沉而谨慎的,而柯工给人的第一感觉却是平和的、务实的,戴着眼镜微笑的他更像一个学者,兴许这就是“台湾总工”的风范吧。
柯工的制革生涯要追溯到1969年。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8岁的他和诸多年轻人一样,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高考的失利让他蒙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在找工作屡次失利到处碰壁后,他颓然回到家中。一贯家教严谨而又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决定让他吃些苦头,锤炼一番,以领悟到生活的艰辛,于是便送他去一个朋友开的制革厂中。父亲原本认为,在制革厂那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儿子很快就会急流勇退,回来重新好好读书。可令父亲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岂但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慢慢爱上了制革这个在别人眼中“脏、乱、差”的行当,并且一干就是38年。
柯工进的制革厂就是台湾知名的新永和制革厂,目前主要生产高端皮革制品。谈到新永和,柯工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笑容。他说,新永和多年来造就出了诸多制革人才,如今大陆的泰庆、尚多等一些较大的制革厂中的技术主干,都是新永和造就出来的人才开办的,因而,它有着“制革学校”的佳誉。柯工告诉记者:“当时刚进制革厂时也是为了和父亲争一口气,想让他看看我能行。1969年时的制革厂的工作环境和如今有天壤之别,用“恶劣”这个词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即使是那样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开始感觉很新鲜,渐渐发现制革中藏着‘大学问’,于是逐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致。”
他谈到,当时台湾的制革技术要比大陆先进诸多,新永和那时主要生产对技术要求十分高的棒球手套革和鞋面革。在工厂里,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问其他师傅。同时,因为父亲和厂里的老板是好朋友,使他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当时那个制革技术保密的年代里,他却可以接触到各种化料和工艺产品的说明书。为了让他把握更扎实的知识,父亲的朋友让他把诸多实用的说明书一点点的翻译成中文。凭借高中可观的英语基础,在查阅了无数次词典后,他终于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翻译工作。正是这次“历尽艰辛”的数据翻译,使制革基础知识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头脑中。谈及初涉制革时的情景,柯工不无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我在新永和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为我以后从事制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其他诸多工作一样,当有了必定的基础知识后,再接触新的东西就很容易把握,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
在新永和制革厂呆了近10年的时间,柯工已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主干。不甘于在父亲包庇下的他又来到了新开不久的台湾瑞华制革厂任副厂长。凭着本人多年积累的制革经验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柯工的带动下,制革厂逐步有了好转,开始走上了健康的进步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诸多台湾的制鞋厂都来大陆投资建厂,因为当时大陆的成品革品位较低,所以这些创业者都返回台湾洽购皮革。而与此同时,柯工却从一些朋友那里得知大陆的一些大型制革厂中的机械设施很先进,他对此感觉很茫然,于是决定亲身到大陆了解制革业的真实状况。
在朋友的协助下,柯工本人带着40kg的化工物料来到大陆,他跑遍了当时国内的诸多制革厂,到30~40家制革厂做试验。他发现,大陆制革市场的进步潜力很大,在诸多大型制革厂中机械设施等硬件设备都很先进,只是制革技术和管理很落后,让他感到很可惜,于是他萌生了这样的念头:把先进的制革技术带过来。
1991年,柯工来到了位于广东的南海制革厂。当时南海制革厂的经营情况并不景气,生产的皮革品质和品位都很低,进步前景并不乐观,而柯工的到来无疑为工厂注入了新的生机。尽管物料和设施雷同,但在柯工的指导下,生产出来的皮革却截然差异,不只品位提升了,皮革的花色种类与风格也脱离了本来的单一系列。南海制革厂逐步进入快速进步期间。
通过以上对柯工创立新永和制革厂的经历的介绍,想必你如今对于皮革领域有了很好的了解,希望以上柯工的经历对你能有所协助。
加盟咨询电话:4000-16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