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旅行引发创业
导致张恒兴办三夫户外的那次旅行,其实是一次“逃亡”。
1996年5月,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张恒和同班同窗小叶合伙开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在当时的“国家硅谷”中关村,这几乎是最时尚、最有前景的领域。“但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闭了。”张恒背负着20多万元(4万多新元)的外债,决定到西藏“背包旅行”,用高强度的体力消耗,来排遣心里的压力。
曾是北大著名登山社团山鹰社成员的张恒,几乎是国家内地第一代“背包客”。当时,国人对“游览”的定义多停留在名胜观光层面,背包自助游还相当前卫,以致还没有与之匹配的户外用品销售市场。张恒常和同窗们到河北白沟的工厂淘一些军用的帐篷和睡袋。西藏之行便带着它们。
一路上,张恒发现外国旅友的背包、帐篷、睡袋都相当专业。和他们聊天,这才知道,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户外用品是一个十分大的产业,有很大的门店。张恒忽然意识到,随着国家人收入提升,人类也会开始青睐户外旅行。“虽然不清楚这个到底需求多少时间,但这个市场必定会起来。”他心里想。
“我还记得西藏纳木错湖边的那个黄昏,我背了一个部队的迷彩大军包,里面有一个帐篷,是普通工厂生产的单层帐篷,当时就想在湖边撑起来过夜。到湖边一看,几个老外已经撑起了两顶帐篷,生着篝火,喝着啤酒,聊着天。我一看老外的帐篷,哎呀,太好了。我觉得本人的帐篷撑起来都丢脸。”张恒笑着说。
那一晚,张恒的帐篷始终没有撑起来。“我在纳木错出租的小木屋里住了一晚上,那天晚上我就决定了回到北京开户外店。”张恒回忆道。
为了检测市场,张恒回到拉萨便在布达拉宫门前摆起了地摊,卖掉了随身带着的军用户外装备。“100多块买的帐篷卖了300块,当时就觉得有戏。”张恒说。
“领域顺风车”来前做好预备
当时国家国内做户外用品的很少,国内品牌只有两三家,户外店在全国算起来十家都不到。15年后,国家成为户外产业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全国有4000到5000家商场开设户外用品专柜,户外用品的专营店有2000多家。
北京的桑温特户外用品店,是国家最早的户外专营店之一,成立于1995年,起初生意也并不火爆。
据张恒介绍,当时国家不少工厂已经在加工国际上著名品牌的户外用品了,但是完全出口,没有内销市场。好比,德国的BigPack等。偶尔从这些工厂流出一些东西,普通都叫做“厂货”。“如今说来,大家会觉得买‘厂货’很掉价,但在当时国内‘厂货’是最好的东西。”淘“厂货”成为“背包客”们热衷的话题。张恒感觉到市场需要已经存在了。
1997年底,张恒的户外小店在北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街开了张。这条清华和北大之间的小街几乎是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心目中最先锋前卫的地方。同一时间在这条街上开张的雕刻时光咖啡馆、万圣书园、那里酒吧等小店,均开当时“先河”,填补了市场空白。
小店,小生意,刚刚收支平衡,用张恒的话讲,三夫户外就这么“耗”了三四年。户外产业的高潮并没有张恒想象来得这样看来快。没有生意的时候,他便到隔壁咖啡馆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他也会一个人在店里默默地写工作日记,为小店的将来布局蓝图。“如今翻看那时候的工作日记,好比如今的连锁店、俱乐部、会员交流网站等,都是那个时候的设想。”对于那段“寂寞”时光,张恒也布满感恩。
大概2001年,更多的报纸、杂志、电视开始讨论攀岩、户外运动、自助旅行这些词儿。“当时有种感觉,这个市场要起来了。”从一些户外爱好者、三夫会员中又招募了几个股东,融资几十万元,从这年开始,根本每年都会开一家新店,到了2006年,三夫户外已进步到五家连锁店。
经过1997到2001年的“缓慢萌芽期”(张恒语),2001到2006年的“平稳进步期”,自2006年起,三夫户外进入“井喷式进步”。2008年初,三夫获得几家国内知名投资公司注资,与张恒私交甚好的前冬奥会短道速滑第一名大杨扬也成为三夫的个人股东之一。
2013年,三夫户外在国家的连锁店达到35家,销售额占国家内地20亿元的户外用品市场的10%以上。
张恒将近几年的“井喷式进步”归结为两个要素:第一,市场构成,规模效益开始产生。整个产业规模开始增加,需要也多了。户外产品的市场也趋于成熟。第二,开店多年积累了一些售卖经验,开店选址、装修、进货等流程都比较熟悉。
企业正进步得顺风顺水,张恒也开始思索下一步的进步战略:“下一步是——三夫是不是应该开始考虑做个对环境愈加友好的企业。”
最近几天,在北京的雾霾天里,几个问题不断在张恒脑中盘旋:“要不要开这样看来多分店?要不要搞这样看来多装修?这些对公司的利润能否最大,不只仅是经济利润。”
加盟咨询电话:4000-1688-49